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2021-06-02 155次阅读 汽车工匠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走出去”融合发展,在海外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政府部门、院校、培训评价组织、企业和机构对推进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需要强化内涵建设,坚持标准引领,重视科技赋能,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做好项目试点,切实增强全球适应性。


一、在海外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内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基本做法,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走出去”融合发展,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对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增强中国教育品牌整体国际影响力,助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理念的重要实践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已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成效显著,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共有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万人。因此,加快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走出去”融合发展,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打造教育国际品牌的重要实践。


2.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的客观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语言文化习俗、法律法规以及与中国产能合作、中资企业落地等情况,使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便最大限度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确保在合法合规的环境下所有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建设”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有效衔接中外教育办学标准和技术产业标准,兼顾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属性,打造“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并开展相关的课程设计、教育资源开发、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及相关证书开发等,是提升我国产业技能标准国际适应性的现实需要。


3.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语言交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在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语言支持,海外市场面临懂中文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的窘境。据全国工商联关于《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瓶颈”、当地雇员中文能力有限、跨文化沟通障碍等难题。这种供需“剪刀差”亟需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配套“走出去”,实现海外本土化一线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因此,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更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标准“走出去”,提升中文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重要举措。


4.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推动力


除语言问题外,中资企业海外本土员工与中国企业文化融合困难,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中国企业获得项目所在国政府民众、雇员的认可度不高等同样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充分发挥中文沟通载体功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走出去”,不仅能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促进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就业水平,推动中外经济互利共赢,还能够增进中外双方在政府、企业、院校等领域间的相互理解,助力国家间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二、“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领域开展的实践探索


2019年12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合作需求的特色课程,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中文。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国家政策鼓励推动下,作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落实单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加快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组织实施工作,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办学经验。


1.推动开设“中文+”特色课程


根据技能类别、适用人群、地域特点等因素,在全球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文+”特色课程,已涵盖技能培训、旅游、机电、农业、高铁、航空等领域,部分课程采取中外联合培养、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及实践导向性。据不完全统计,根据2019年全球“中文+”特色课程调研结果显示,已为全球数十万名中文学习者开设了各类“中文+”特色课程。如在卢旺达开设“中文+竹编技术培训”课程,在肯尼亚开设“中文+服装纺织培训”课程,在泰国开设“中文+高铁”课程,在比利时开设“中文+商务”课程,在白俄罗斯开设“中文+科技”课程,在日本开设“中文+空乘”课程,在安提瓜和巴布达开设“中文+农学”课程等。这些课程深受当地中文学习者的欢迎,既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又提升了学习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中资企业输送了大批懂中文的专业技能型复合人才。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为下一步深入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2.推动共建中泰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


2020年12月,语合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启动建设全球第一所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中泰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是适应泰方要求而设立的,已有20余所泰方职业院校申请加入合作。语合中心将协同中方职业院校、行业培训评价组织、走出去中资企业等参与学院建设,中泰双方共同在专业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开发、考试认证推广、1+X证书试点、实训基地建设及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衔接中外职业教育办学标准、课程标准、教育标准和技术产业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组织培训、开展考评。


3.推动共建全国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


2020年11月,语合中心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的全国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挂牌。该基地将致力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深度融合,聚焦解决专业标准、教学资源、师资培养国际化等瓶颈问题,为整合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加强多方协作,吸引更多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语言教育机构参加到“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发展中,共同将之打造成全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基地、1+X证书国际化培育与推广基地、产教融合“携手出海”基地、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基地和人文与技术技能交流基地。


4.加强“中文+职业技能”师资培训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启动复合型师资百人培训计划,培养、认证职业技能专业教师的中文教学能力,推动职业技能专业教师考取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探索中文和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储备“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专业人才。此外,还面向泰国、几内亚等国家探索本土职业技能教师培养方案。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地方各级政府、院校、培训评价组织、企业和机构也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实践。截至目前,我国已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共16个国家建立了17个“鲁班工坊”,通过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推动中外职业技术和职业文化互学互通。浙江省在海外建设丝路学院,推动实施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国别研究、政策咨询、文化交流等项目。全国高职院校纷纷走出国门,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在我国教育部和赞比亚职业教育训练管理局指导下,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集团联合国内10所高职院校共同建设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当地中资企业本土员工开展中文/工业中文培训和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本土员工1.4万余人次,并推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5个教学标准获得赞比亚职业教育训练管理局官方认可。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一带一路”电商谷项目,联合泰国清迈大学和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动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入泰国,目前已在泰国举办10余场培训活动,累计培训300余人次,孵化10余个创业项目。中兴教育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合作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在马设立“中兴丝路奖学金”。有色金属集团在其海外矿产企业开设“中文+职业技能”课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教育培训部、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等机构编写了物流、工业中文教材,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开发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汽车、酒店管理、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中文教材。


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中文热”“中国热”持续升温,我国教育品牌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强,都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但是,也要认识到,“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各地教育个性化、职业技能多元化的需求相比,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涉及众多领域,存在与东道国在职业标准体系、职业技能培训、证书认证等方面衔接的政策和法律难题,同时,教学资源、师资人才国际化等方面的储备也严重不足。此外,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携手出海的崭新尝试,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缺乏可借鉴的成熟模式和经验。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体系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推动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新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语合中心将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立足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坚持以中文教学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特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途径、以试点项目为引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专业标准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多措并举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切实增强全球适应性。


1.强化内涵建设,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加强政策支撑,全面提高“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政策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做好统筹协调、政策引导、监测评估,做好与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等项目的衔接与合作。将“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建设纳入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充分调研论证,完善体制机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寻求多元、多渠道合作,建立成熟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的整体架构,形成职责明确、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各展所长、保障有力的保障机制。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外方政府、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共赢局面。


2.坚持标准引领,提高中外需求融合度


基于国内职业教育办学标准、技术标准、产业标准,打造“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标准体系,重点开发《职业中文能力标准》,基于国际中文教育既有知识库以及典型职业教育特征知识库和资源库,运用智能技术构建具有典型职业场景、统一等级特征以及指南性质的系列大纲,围绕标准体系设计课程、组织培训、开展考评。充分发挥“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作用,联合海外中资企业,以质量为根本,以培训为载体,以专业为依托,结合所在国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别化职业技能标准和证书,为所在国的学员就业创业提供便利与支持,同时依托所在国教育主管部门、海外中资企业、教育机构和职业院校等,逐步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生态圈”。


3.重视科技赋能,打造高水平教学资源体系


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充分依托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具备条件的国家和院校,设立融合线上线下的联合实训室、智慧教室等,实现远程连线、云端授课,将“中文+职业技能”数字资源和课程纳入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平台统筹建设。充分发挥中文联盟平台作用,依托海量中文教育及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推进网络中文课堂建设,以解决部分国家难以派遣“双师型”教师及缺少专业教学资源的痛点、难点问题。


4.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做好项目试点


积极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国别调研,对所在国职业技能培训、现有职业技能证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研究,确定分国别分领域整体实施框架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同时,继续选择试点国家、试点领域,通过建设中文工坊等方式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比如涉外建筑企业、能源矿产、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导游、幼儿师范教育等行业。结合海外市场需求,联系“走出去”中资企业与国内证书评价组织,筹备开发1+X证书海外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考虑职业技能证书和国外大学课程学分体系融合,促进学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衔接,推动实现学分互认。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走出去”融合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推动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新体系是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与时代同行,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开展的一项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对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落到实处,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